top of page

小太陽の養成計畫
AR雙六:成為小太陽吧

「雙六」是日治時期從日本傳入臺灣的傳統桌遊,玩法類似今日的「大富翁」或「人生遊戲」。玩家依骰子點數在棋盤上前進,依格子情境觸發事件,最先抵達終點者獲勝。格子中的事件往往映照當時社會的價值觀──唯有勤奮讀書、進入大企業、避免墮落、甚至與官員聯姻,才能被視為「成功人士」。

這種遊戲隱喻了殖民地兒童的教育養成過程。日治時期的兒童養成政策,就像一場真實版的「人生雙六」:透過語言殖民、身體規訓與效忠日本的教育方針,逐步將臺灣兒童塑造成殖民政府心目中的「小太陽」。

本展以此概念為基礎,設計 AR 雙六遊戲。觀眾可在棋盤格中體驗不同的 AR 情境任務,親身感受兒童如何在潛移默化中被導向特定價值觀。透過遊戲與歷史的結合,觀眾能更直觀地理解殖民教育的滲透方式與背後的社會意義。

小太陽雙六AR
小太陽雙六AR

​紙芝居說故事|桃太郎

觀眾將在本展中以紙芝居的形式欣賞日本經典童話〈桃太郎〉。說故事的場景透過逐頁翻動的繪圖板呈現,重現日治時期兒童們在學校或街頭圍坐聆聽的場景,帶領大家體驗當時流行的視聽教育方式。

然而,〈桃太郎〉並不只是單純的童話。故事中桃太郎代表日本,惡鬼則象徵「蠻荒之島」,隱含著日本征伐外地、開拓殖民的正當性。日治時期,這類故事成為兒童教育的重要素材,潛移默化地將忠誠、勇敢與征服的價值觀,植入孩子的日常學習之中。

本互動裝置不僅讓觀眾體驗紙芝居的說故事樂趣,也引導人們反思殖民教育如何透過娛樂與文化形式滲透意識形態。從歷史回顧的角度,我們能看見〈桃太郎〉如何成為帝國敘事的一環,同時思考今日如何在故事中尋找新的啟發與省思。

紙芝居說故事:桃太郎

​體感互動|廣播體操

觀眾受邀跟隨日治初期的廣播體操音樂,一同做出簡單的伸展與律動。這不僅是一場體感互動體驗,更是一段回到百年前的歷史旅程。

廣播體操於 1920 年代由日本引進,原以「增進國民健康」為名,透過固定時間、固定動作,推廣至學校、職場與公共空間。這項集體運動表面上重視健康與活力,背後卻帶有強烈的身體馴化與社會規訓意涵:透過一致的姿態與節奏,塑造「規律」「一致」的國民身體,強化群體服從感。

在殖民地臺灣,廣播體操同樣被廣泛推行。它不僅成為全民運動的象徵,也是一種政治性的身體教育,將健康與國家效忠相連結。透過本互動裝置,觀眾可親身感受當時集體運動的氛圍,並反思其在歷史情境中的雙重角色:既是健康生活的推廣者,也是國民規範與權力控制的展演。

廣播體操體感互動裝置
小太陽の養成計畫-同化不童話:展覽空間一隅

小太陽の養成計畫-同化不童話

《小太陽の養成計畫-同化不童話》以日治時期的兒童教育與文化養成為展示主題,在臺灣新文化紀念館2F特展區呈現從學校體制、公共休閒文化與日常生活三個軸線所交織出的近代兒童生活樣貌。結合史料的靜態展陳與新媒體互動科技,展現出文史新生與動靜兼融的展示體驗。

小太陽展覽主視覺入口
三.jpg
小太陽大型AR雙六體驗遊戲區

Back to Work

Related Projects

202307101.jpg

New Era New Stage

002.jpg

Tafalong online museum

maruothepainter.png

Xuji AI Ukiyoe Camera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