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售票機,日治時期的戲院與演出票價
聽劇裝置,演員陳竹昇用聲音演繹日治時期的新劇劇本
展間一隅
展間

​那些時代星空中的劇團們

受限於影像技術與物質文化條件,我們已無從直接觀看日治時期新劇的真實演出。加上其濃厚的政治色彩,隨著政權更替,不少相關資料自動或被迫消失,留下的是一段「看不到戲劇演出的戲劇史」。這使得我們難以從舞台效果、演員表現或劇本文學進行完整研究。

然而,新劇運動並非孤立的存在。劇團由理念相近的人所組成,從社會網絡的角度切入,能夠辨識新劇運動者在整體結構中的位置、彼此間的連結,以及次團體間的互動動態。

因此,本展以「光」作為隱喻——這些劇團宛如夜空中的星辰,雖曾短暫閃耀,但仍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。我們以各式復古燈具展現這種「拾撿星光」的設計理念,讓觀眾在光影間感受研究者重構歷史的努力與意義。

​那些時代星空中的劇團們

​新劇舊劇吸粉力

新劇提倡者不斷努力嘗試,希望讓更多人看見新劇,藉此破除社會迷信,傳遞新式知識和文化思想。但是在日治時期,傳統戲曲對於一般大眾的吸引力仍舊強大,並沒有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。

本互動裝置用兩支代表新劇的游擊小舞台,請體驗者設法吸引代表觀眾的鋼珠,看看能夠吸引到多少鋼珠(觀眾)。過程中將會發現,無論吸到多少鋼珠,傳統戲曲的臺下仍然圍著大量的鋼珠。這是因為傳統戲曲的通俗性和娛樂性,最受庶民大眾歡迎呢!不過,新劇是知識分子為了改良社會所做的努力,他們的理想與浪漫,是值得我們致敬的!

吸粉力裝置,新劇與傳統戲曲的吸粉能力就是如何呢?
多聲道情境大舞台,感受日治時期新劇演出的過程。

​新劇大舞臺 – 多聲道沈浸場景

在日治時代,新劇演出常充滿張力與矛盾情境:臺灣知識分子懷抱著理想,在台上演出晦澀的新劇,雖偶有演技生硬的表現,但仍奮力透過戲劇傳達意念,讓台下觀眾時而嘲諷,也時而感動;而當劇情觸及臺灣意識或反殖民色彩時,場內盯場的警察更會隨時怒喝「中止演出!」

本展透過多聲道沉浸舞台,邀請觀眾坐在席間欣賞經典新劇《黃金塔》,隨劇情推進,聆聽周遭觀眾的喧譁與遠處警察的喝斥,親身感受日治時代,新劇演出時的氛圍。

展場入口,走入戲院的意象
202307101.jpg

新時代大登臺

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

19 世紀末日治時期戲劇受到西方思潮與近代社會文明影響,一群關心社會的知識分子們開始展開「新劇」的新式戲劇嘗試。希 望以「新」除「舊」;取代舊劇與舊文化, 並帶給民眾文明的新觀念。然而,因戲劇條件的不成熟與殖民政府的干預下,新劇並沒有發展出成熟的戲劇形式。

 

臺灣新劇運動的人與事,猶如日治時期 黑夜中努力展演的流星,遠方的我們只能看見悄然滑過的細微亮光。本展覽收集流星們 的故事,結合多聲道情境劇場重現文化劇演出的特殊情境,搭配聆聽讀劇裝置、穿越新劇人生大地遊戲與新劇《閹雞》的場景重現, 以多面向的展示體驗,描繪流星們的歷史軌跡,邀請觀眾進入日治時期臺灣承載著理想 與浪漫的新劇運動文化浪潮。

​讀劇 – 新劇廣播劇、售票亭

新劇演出的靈魂,來自觀眾、舞台、演員與劇本。日治時期的劇團多由理念相同的人組成,透過劇本選擇展現思想。當時戲劇文學尚未成熟,初期多借用中國或日本劇本,如《我的心肝肉兒》、《社會階級》,後來才逐漸出現本土創作,如《誰之過》、《破滅的危機》,並留下珍貴出版記錄。這些劇團與劇本宛如流星般短暫卻閃耀,照亮臺灣新劇運動的歷程。

票價方面,若在廟埕等公共空間演出則免費;若在戲院,需支付場租,收費約 10 錢至 60 錢,最便宜的新劇票僅相當於工人日薪的十分之一。透過售票機裝置,觀眾能親身體驗當年新劇與舊劇的票價差異。

​大地遊戲與閹雞中藥行

臺灣新劇承載著理想與希望,卻在殖民壓抑下顯得脆弱而短暫。雖有眾多青年投入,但多如流星般稍縱即逝,只留下零散片段,讓我們得以勾勒部分人物與劇團的輪廓。

本次大地遊戲以「群星」為意象,呈現七種劇團派別與代表人物,讓觀眾遊戲中體驗,理解百年前的新劇青年如何在動盪時代做選擇,踏上改革與文化啟蒙之路,點燃屬於新世代的星光。

相較於中國、日本新劇走向成熟,臺灣新劇卻因殖民取締而中斷。即使在 1937 年皇民化時期,仍有人持續創作具民族主體意識的作品。1943 年,厚生演劇研究會推出改編自張文環小說的《閹雞》,以中藥行的興衰與女性覺醒為隱喻,映照殖民下的悲哀與不屈。

展覽最後特別重現《閹雞中藥行》,邀請觀眾走入劇中場景,親身體驗這段如曇花般短暫卻燦爛的新劇歷程。《閹雞》雖被禁演,卻展現了臺灣人在嚴苛體制中,仍不放棄以戲劇傳遞自我精神的勇氣與希望。

大地遊戲,同個世代不同浪漫抱負的人們
閹雞中藥行
閹雞中藥行空間

Back to Work

Related Projects

002.jpg

Tafalong Online Museum 

4-1.jpg

Chill Bar

橫幅.jpg

Little Sun

Cultivation Project

bottom of page